食物起源
“鍋巴”名出安徽。
小的時候,家在農(nóng)村,每頓吃了兩三碗米飯之后,還想要吃點鍋巴。有的孩子嘴甜,會向成年人討要說:“給塊鍋巴香香嘴呀?!贝笕司蜁㈠佒械娘埞蝺?,留下貼著鍋的鍋巴,把灶下余火劃一劃,或略添一把微火,鍋巴就在加熱中起脆而自然剝離,我們就可以吃到焦脆又香酥的鍋巴了。
煮飯時,若是飯頭上蒸幾片咸肉,肉油流入鍋巴上,那鍋巴酥香、松脆,還會帶上點微微的咸味,更加好吃。放在鼻子前聞幾下也誘人直咽口水。
鍋巴的起源應(yīng)在安徽?!?/span>北京晚報》1994年6月4日曾載李知文先生《“鍋巴”考源》一文,認為鍋巴本作鍋粑,原是帶有地方色彩的皖語中的一個詞。
太湖李木山(長森)與公(指汪志伊)同時居官,并有廉名,時人稱為汪白菜、李鍋粑。鍋粑,皖語,謂鍋底焦飯也。
據(jù)此可知,現(xiàn)代漢語的“鍋巴”是由皖語中的“鍋粑”演化而來的;“巴”并非“粑”的簡化字,如糌粑并未簡化為“糌巴”。
我們在品嘗著酥脆松香鍋巴的同時,考其淵源,也可看出皖人對民族食品和詞庫的小小貢獻。
鍋巴救命的啟示
陳遺是晉朝的一個小軍官,他很孝順。他的媽媽很喜歡吃鍋巴,所以每次煮飯他都要把鍋巴放到一個口袋里,裝滿了后就去送給媽媽。有一次,他太忙了沒有去送,這樣一天一天地下來有好幾麻袋。后來了生了戰(zhàn)爭,他們的軍隊打了敗仗。他們沒有糧食,餓得眼冒金星。陳遺突然想起那些鍋巴。他們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。在幾天中,等到了援兵的到來。
所以,這個故事告訴我們:
1、要孝順。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一個偶然,但不可否認的是:陳遺在發(fā)生戰(zhàn)爭之前,確實是秉著他純厚的孝心去儲存鍋巴的。因此可見,不論這是不是上天對他的恩澤,陳遺那一顆純厚的孝心是無法取代的。
2、要從小養(yǎng)成愛惜糧食的好習(xí)慣。
無論在什么樣的生活環(huán)境下都要時刻記牢,在必要的時候可能會幫你一把。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,都是農(nóng)民辛辛苦苦項著烈日,冒著雨水種出來的,這每一粒糧食都是農(nóng)民的心血,每天起早摸黑地辛苦干活而得來的。有這么一首詩: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
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所以要愛惜糧食,若每人都浪費食物,那么這個國家就浪費了不計其數(shù)的糧食。
因此,我在這里號召大家:千萬要謹記愛惜糧食,這不但為自己著想,還為國家的利益著想。